首頁 >> 科技服務(wù) >> 工作動態(tài)

工作動態(tài)

武漢病毒所/國家病毒資源庫在CCHFV敏感細胞系的鑒定研究取得新進展

發(fā)表日期:2021-03-30來源:武漢病毒研究所放大 縮小
       近日,免疫學國際學術(shù)期刊《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》在線發(fā)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/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/國家病毒資源庫鄧菲研究員團隊在CCHFV敏感細胞系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,文章題為“Differential Cell Line Susceptibility to Crimean-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”。

       CCHFV(克里米亞-剛果出血熱病毒)是一種高致病性蜱傳布尼亞病毒,廣泛分布于非洲、歐洲、亞洲,在我國又稱新疆出血熱病毒,在西北地區(qū)零星暴發(fā),引起局部流行。CCHFV感染能引起人發(fā)熱、出血以及多器官的功能衰竭,進而導致死亡,致死率高達30%,且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特異性藥物,給人類健康和經(jīng)濟發(fā)展造成嚴重威脅。目前對于CCHFV的有限認識大多是基于臨床病例和流行病學研究,CCHFV致病機制尚不明確,其研究進展緩慢主要受限于對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需求,以及合適的動物模型和細胞模型的缺乏。盡管CCHFV可以感染單核細胞、血管內(nèi)皮細胞、肝細胞和腎細胞等,但CCHFV對不同物種、不同組織器官來源的細胞感染敏感性差異仍有待全面闡明。

       本研究利用經(jīng)乳鼠擴增的CCHFV分別感染16種來源于肝、腎、腦、肺等器官的人源細胞系和6種哺乳動物細胞系,通過綜合評估病毒感染后細胞培養(yǎng)上清中的病毒載量、感染細胞中病毒蛋白表達水平、細胞生長曲線、細胞病變效應等,對CCHFV的感染敏感性進行測試。發(fā)現(xiàn)來源于CCHFV主要靶器官的肝臟(肝癌細胞Huh7)、腎臟(人腎上腺皮質(zhì)癌細胞SW-13和人胚胎腎細胞HEK-293)、腦(惡性膠質(zhì)母細胞瘤細胞U-87 MG)和血管(人臍靜脈內(nèi)皮細胞HUVEC)的細胞系可以支持CCHFV相對較高水平的復制,是CCHFV易感細胞系,適用于CCHFV在各自組織器官的發(fā)病機制研究和抗病毒藥物評估。來源于哺乳動物的細胞系也可支持CCHFV復制,并顯示不同的敏感性,提示這些動物可能在CCHFV傳播過程中作為中間宿主發(fā)揮作用。

       研究結(jié)果將促進對CCHFV發(fā)病機制和傳播的理解,為優(yōu)化CCHFV基礎(chǔ)研究的體外實驗提供了參考,并有利于CCHF疾病預防和控制策略的設(shè)計。
武漢病毒所戴詩雨博士后和吳巧麗實驗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,鄧菲研究員和沈姝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。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發(fā)展計劃(2018YFE0200402, 2019YFC1200700)、國家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科技重大專項(2018ZX10734-404),以及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戰(zhàn)略能力建設(shè)項目(KFJ-BRP-017-06)的支持。

文章鏈接: https:// doi.org/10.3389/fcimb.2021.648077 
 

圖. CCHFV對不同組織器官來源的人源細胞系的敏感性
附件: